欢迎来到梁雪芳刺绣艺术! [ 登录/注册]

<%=NSW.OConfig.GlobalConfig.SiteName %>

梁雪芳刺绣
原创设计,纯手工制作

全国咨询热线:
0512-66911188
苏州刺绣定制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梁雪芳资讯 » 行业新闻 » 闻名天下的苏绣,有着什么工艺?苏绣为何那么贵?

闻名天下的苏绣,有着什么工艺?苏绣为何那么贵?

文章出处:责任编辑:作者:人气:-发表时间:2019-07-11 09:18:00【

 

作为丝绸之国的中国,古代的丝绸是出了名的,中国开创的丝绸之路,更是为古代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,当然,并不是只有陆上丝绸之路,同样也有海上丝绸之路。丝绸之路连接范围比较广,包括今天的新疆、中亚、西亚等地。原本是东西方商业贸易的路线,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?

这个和近代德国有关,1877年,一位德国地质地理家,叫李希霍芬。他考察中国后,并著作了一本叫《中国》的书,在里面介绍到,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,中国和西域,中亚,印度等地的交通贸易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。很快,这种叫法在学术界普遍得到认同,之后延续至今。

那丝绸之路到底交易着什么?其中最出名的就是:中国的丝绸。当然,整条道路也不可能全是丝绸,而中国输出的丝绸、陶瓷、茶叶这三样占据着很大的份量。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出的丝绸一直非常喜欢,都以穿上中国的丝绸为荣,那时候的丝绸都掌握在贵族手里,平民想都别想,而且是有价无市的情况,堪称比黄金还要贵的丝绸。在古代的中国里也没有那么贵,只是经过中亚的一个又一个中间商,到了西方国家时,那就是天价了。

产自中国的丝绸,它在中国的品种还是有很多的,不同地区,生产出的品种质量也不一样。而在丝绸上绣上不同的图案,更能显得高贵。这里就涉及到绣法的不同,在中国有四大刺绣,分别为苏绣、湘绣、蜀绣、粤绣。刺绣和养蚕、缫丝是分不开的。而在苏州的苏绣,在古代也是闻名天下的,苏绣的起源历史很悠久。

 

早在三国时期,苏绣就起源于当时的东吴吴县一带,大致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地区。这里气候温和,适合发展养蚕业,盛产丝绸,有着锦绣之乡的称号,这也造就了苏绣。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,苏绣的技术越来越成熟,工艺也越来越细,最终在清朝时期,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天下,成了中国四大刺绣之一。

苏绣特点:清朝时期,宫中许多皇公贵族的服饰都采用到苏绣。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等等,这些在苏绣上没有做不到的,而且做得特别的精细。苏绣具有图案秀丽、构思巧妙、绣工细致、针法活泼、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。绣技具有:平、齐、和、光、顺、匀、密、细等特点。

平是指绣面平整;齐是指图案边缘整齐;光是指色泽鲜明;顺是指丝理圆转自如;匀是指线条精细均匀,疏密一致;密是指线条排列紧凑,不漏针迹;细是指用针细巧,绣线精细。在这些特点下,苏绣慢慢的赢得人们的青睐。绣工卓越的绣娘,绣出来的作品很难看出来是绣出来的,远点看还以为是电脑打印出来的。

工艺与针法:作为古老的刺绣,浓郁着太多的历史文化。而苏绣的针法是很有讲究的,可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。单面绣是指只绣一面,现在很多装裱的十字绣都是绣一面的多,但这种刺绣,太过简单,而且线比较大,无法和苏绣相比。双面绣是指两面绣,图案两面看起来必须是一致的,而且是绣一面也把另一面给完成,还不能出现丝线错乱,不能出现不平整的表面,这种难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,而且还要完成精品的制作,没有多年的绣工,根本入不了贵族的眼里。

真的要想完成苏绣,并没有那么简单。还必须要懂得选择材料、制作底稿、刺绣针法的运用、技巧的熟练、最后装裱。这些工艺不能用粗心来做,不然得出苏绣的作品不是精品,而是劣品。其中针法的运用尤为重要,在苏绣中,针法有:齐针、施针、乱针、接针、滚针等等,有几十种之多,有的绣娘能用多种针法,应对不同的图案和场合,使用的针法也有所变化。多种针法的使用,才是苏绣的亮点。

同等价值的苏绣:苏绣贵吗?或许在日常中感受不到,那就来看看1949年前的苏绣。当时有一绣娘叫沈寿,苏州出生的,凭着优秀的刺绣方法被清朝招入皇宫,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绣了寿礼,得到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赞赏。1911年,她绣了《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》,以国礼送给意大利,轰动意大利朝野,1915年,她绣了《耶稣像》,参加美国旧金山“巴拿马-太平洋国际博览会”展出,获得一等奖,售价高达1.3万美元。看起来不是很高,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。

苏绣贵有贵的道理,要完成一副优秀的苏绣,时间并不短,半年一年以上常有的事,有的复杂图案,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,如果是绣了之后,看到不合适的或者错针的,又要拆开一些重绣,反反复复,花费的时间能不多吗?目的只是为了精品。而且,对于一些细节来说,需要把线分细,线越细,绣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好,这就要考虑绣娘的眼力了。时间加成本加人工,造就了苏绣的贵。

作为中国非文化遗产的苏绣,它的价值是值得保护、收藏、传承的。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结晶,弘扬与继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民族的责任。

 

分享到:

相关资讯

苏公网安备 32050502000683号